
2025/09/05 /
[記者黃婉柔/小港報導]今(5日)小港龍廟湖廟祭祀大典,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小港龍湖廟為臺灣少數主祀神祇為大士爺之廟宇,亦為高雄唯一奉祀大士爺之廟宇。據《鳳山縣采訪冊》記載,乾隆60年(1795年)貢生李國珍在港仔墘庄募建大士爺廟,可知祭祀大士爺與其民間信仰之歷史脈絡,可追溯自清治時期。復依日治初期之社寺廟宇調查,小港龍湖廟前身可溯至嘉慶23年(1818年)。港仔墘庄是日治時期小港地區的聚落,足見大士爺祭祀在當地有一定的歷史淵源。
小港龍湖廟大士爺祭典固定於每年農曆7月14日至16日舉辦,相當強化大士爺在中元普渡之角色,且著重其庄世代傳承之文化傳統。每年委由糊紙藝師紙糊金身,大士爺高5.2公尺座像,上座觀音大士、竹林普陀山、玉色長角、七星靛藍臉、銅鈴大眼、口吐火焰、硃砂髮、金盔戰甲背有五方旗、手舉慶讚中元合境平安旗、腰繫獅頭腰帶、著鞋履並有護法護持,此高大金身讓祭典更具可看性,亦顯現其專屬特色。
小港龍湖廟大士爺祭典辦理的宗旨在於祈求冥陽兩利,教化向善與照顧鄉里弱勢家戶。自農曆6月開始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,包括:製作串(貫)金、換衫、收丁口錢、貼路頭帖、取竹等。祭典自農曆7月14日開始,這項民俗的重要核心流程亦於此日進行,包括:迎大士、安座、開光、放水燈、公筵等。農曆7月15日進入普渡的重點科儀,包括五更早朝、燈篙豎旗、誦經、午供、打水狀(車藏)、入醮、公筵、普渡、坐座與普施、恭送大士。農曆7月16日將大士爺神位奉請回廟內前殿安座,並化吉(燒化)恭送大士爺之兩尊紙糊護法歸位,至此三日祭典結束。於祭典圓滿後,擇日將所收之部分丁口錢,救助鄉里弱勢家戶,體現大士爺庇佑眾生與宗教信仰教化人心向善之宗旨。